假章假文件,总局发布严正声明!AI 安全用印让造假无处遁形
时间:2025-06-18 来源:未知 浏览量:
6月13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近期出现的违法行为发表严正声明。
声明指出,有违法分子冒用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”名义,伪造总局印章、制作虚假文件,谎称受总局委托处理公司债权,并诱导公众访问虚假办理网址,严重损害了群众合法权益和政府机关形象。
伪造国家机关印章和文件的违法行为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伪造、变造、买卖国家机关公文、证件、印章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,严重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,损害了国家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,更滋生了其他违法犯罪活动。
假印章行骗案例频发,究其根本是犯罪分子造假容易,群众辨伪难。群众没见过真章实物自然无法识别盖章文件真假。如有一种印章,群众简单快捷操作能随时随地验证盖章文件真伪,是否就能杜绝假章、假证、假公文的危害?
为成立公司 伪造乡镇政府等印章证件构成犯罪
某公司欲成立一家新公司,以申报国家项目资金。该公司负责人联系贾某从中帮忙协调,承诺事成后向其支付协调费,并将工程交由其施工。贾某向相关部门协调未果后,授意开复印店的于某帮忙,伪造了相关乡镇政府印章、村民委员会印章及村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证复印件。这些伪造的印章和证件被用于注册公司和备案,在其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备案过程中,假证假章被发现。
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发现,被告人贾某为申报国家项目资金,伙同被告人于某共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、伪造他人身份证件并非法使用,应当分别以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、伪造身份证件罪追究二人刑事责任。法院以上述两罪分别判处贾某和于某有期徒刑十个月,并处罚金8000元,数罪并罚后执行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,缓刑两年,并处罚金1.6万元。
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犯罪 最高法从严惩处
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问题是安全生产的“隐形杀手”,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。孙某强指使他人设立多个虚假的国家机关网站、网页,通过维护、运营这些网站、给下线人员派发授权点、提供登录账号等方式,伙同他人伪造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、特种作业操作证、特种设备操作证等共计18700余个。韩某平作为孙某强下线,使用从孙某强处获取的授权点,通过使用账号登录涉案网站的方式,伙同他人伪造上述电子证共计10200余个,并伪造国家机关印章57枚。
法院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,判处被告人孙某强有期徒刑九年,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;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、印章罪,判处被告人韩某平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九万元;责令孙某强、韩某平等人继续退缴违法所得。
印迹防伪 杜绝造假 守护国家机关权威与公信力
国家机关的公文、证件和印章是行使公权力的重要载体,代表着国家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。在此形势下,防范国家机关印章、文件伪造已成为维护政务安全与法治权威的关键防线。当前,伪造犯罪手段不断升级,传统鉴别方式难以应对高仿真伪造的挑战,亟需构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防伪手段。
动码印章作为建立在传统印章基础上的科技化、数字化改革创新性产品,整合大数据、AI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,致力于为政企单位及个人提供全场景安全防伪智慧印章解决方案,是解决国家机关印章、文件被伪造的有力武器。动态防伪码、物电一体化印控平台和动码印章机三大核心产品构建起高效便捷、安全合规的印章管理与使用体系,全面覆盖线上电子签章和线下物理盖印场景。
与传统印章相比,动码印章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,推动传统印章从“印章安全”转向“印迹安全”。一方面,传统印章在使用过程中难以有效的监管,无法准确记录印章使用情况,出现问题,很难追溯责任;另一方面,传统印章易被伪造,不法分子通过简单的刻制技术制作出足以乱真的假印章,使得文件的真实性难以辨别。动码印章核心技术动态防伪码结合国密算法生成,在中心数字化印章图形的基础上,融合动态防伪码图形结构,形成创新形态的数智化防伪印图。每份文件盖印生成的唯一动态防伪码,关联盖章的文件、时间、地点、盖印人等信息,确保印章与文件之间的唯一对应与匹配,全链路数据安全加密固化存储,有效抵御潜在的数据窃取与篡改风险,让伪造行为无所遁形。同时,扫描动态防伪印迹,可查询和追溯盖章行为详细的记录,大大增加了违法犯罪的难度和成本。
在国家机关印章伪造的事件中,如相关文件采用动码印章进行盖章,公众只需通过动码印章APP、小程序、公众号等手机扫描文件上的动态防伪码,就能立即获取文件的真实信息,包括文件基础信息、盖印时间、盖印地点、盖印方等,轻松辨别文件的真伪。这不仅能够保护公众、企事业单位、国家机关的合法权益,还能提高政府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,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和谐。
秉持“让天下没有假章,让用章安全快捷”的使命,动码印章致力于成为中国印章数智化革命的引领者,随着动码印章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,伪造文件等违法犯罪行为将得到有效的遏制,也希望广大公众增强防范意识,在面对各类文件时,提高警惕,如发现可疑情况,及时向相关部门核实或报案,共同维护社会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秩序。